“山水美景,鸡犬相闻,住一晚只要60元,确实感受到了乡村的韵味!”1月23日,桃源县剪市镇喜雨村白竹垄民宿区迎来四位城里来的游客,游客们一早起来,兴奋地拍照记录,发朋友圈。这是自去年10月试营业以来,该民宿区边建边接待的第19批次游客。

优美宁静的乡村。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喜雨村丘岗连绵,是传统农业村,距县城约20分钟车程,但因产业单一,村庄环境一度脏乱差,村民增收致富困难重重。可现在,在镇村两级投入和常德市美富强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队的持续付出和努力下,记者眼前的小乡村仿佛经历了“重生”——乡村公路将农耕博物馆、紫薇园等景点串联;太阳能路灯与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民宿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展现出勃勃生机。

夜晚,“姐妹花”们载歌载舞欢迎游客。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喜雨村村民程宏太今年72岁,是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程宏太在基层政府工作多年,退休后还乡养老,越来越靓丽的家园点燃了他参与“乡村振兴”的火苗,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将毕生积蓄40多万元拿出来发展乡村旅游。眼下,他正在主屋旁修建一幢木楼,让城里来的游客们进一步体验原生态的“山居”味道。老两口为了省工钱,不少活计都是自己做,“我们想为民宿产业找到一个支撑点,让游客来了之后有新奇感。”

村民将自家住宅改造成民宿。图片来源:常德日报
在他的带领下,周边3个农户把自家住宅改造成民宿,建设成了白竹垄民宿区。“搞旅游首先得环境美。服务队为我们安装路灯,免费提供树苗,我把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村民郭美斌将自家住宅改造成“田园牧歌”民宿,在二楼阳台挂了个印有“牛哼鸡鸣三更夜 梦回故里遇亲人”的横幅。为了吸引游客,他欲将屋前的鱼塘挖宽,用于垂钓。夜幕降临,他家门前总会聚集一群“姐妹花”,她们用舞蹈和歌声表达对客人的热忱欢迎。
目前,白竹垄民宿区可提供15个房间,22个床位,集住宿、餐饮、观光、采摘等于一体,未来还将朝康养中心发展。“民宿虽不多,但极具示范带动作用,我们会不遗余力帮助他们,让这里的民宿产业兴旺起来,让乡亲们更加富裕起来。”服务队创建者刘于春说,现在乡亲们思想统一,干劲十足,愿意花钱把家园妆点漂亮,发展好乡村旅游,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常德日报记者 罗朝阳 杨晟)
记者手记:乡村振兴需激发内生动力
喜雨村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探索本地乡村文化旅游新模式,让农民从“生态美”中感受实实在在的“收入好”,使村子焕发出内生动力,大家开始主动要求栽花种树,自掏腰包美化庭院。
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喜雨村的变化与“领头雁”的作用密不可分。该村活跃着一支60多人的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修路、安灯、栽树、送苗,扶持有意愿搞乡村旅游的村民,充分激发“带头人”的活力。在72岁程宏太的带领下,已有叁户村民将自家住宅改造成民宿,开门迎客。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村越来越美,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位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只有凝聚大家的共识,明确发展方向,提高每个人的参与度与荣誉感,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才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罗朝阳)